
2014年,一部名不经传的歌舞片令我大开眼界,一向对歌舞类型不感兴致的我也为之倾倒。当年振奋人心而创意十足的《狂舞派》令我记住了黄修平这位导演,以及颜卓灵和蔡瀚亿这两位杰出 的新演员。相隔七年后,没想到《狂舞派》竟然拍出续集来了,并且 以《狂舞派3》为片名。为什么从一突然跳到三呢?相信看过影片的观众会茅塞顿开 。
导演在这部续集里设计了戏中戏的构造 ,因为当年第一集相当胜利,所以影片一开头就部署了一幕《狂舞派2》上映后依旧大受接待 ,演员们到场谢票庆功的场景。这混杂虚实的一幕显然是虚构出来的,有点像大鹏导演的《吉祥如意》。黄修平用这种叙事方法埋下悬念,毕竟 这部《狂舞派3》讲的是什么?当年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青人有什么样的命运遭受?

《狂舞派》里的青春热血、绝不 服输的精力延续下来了,不外 这部续集的主题更为巨大,从青春发展 话题扩大 至对社会问题的存眷 。剧本前半段仍着力刻画大家 对舞蹈的热忱以及嘻哈文化的普及,一群生涯在社会边沿 、事业刚起步的青年依旧我行我素,在艰巨的情况 里寻求着理想。尔后 半段情节转向都会 改革 规划,政府和地产商有意将社区打造成狂舞街,于是,这群年青人渐渐陷入迷惘,走上了背弃初志 的途径。
都会 化改革 是一个相当庞杂的进程 ,不是简略地清算掉脏乱差的现象就能实现,也不是用政治包装文化的手腕 可畅行无阻。影片中政府和地产商用亚文化去收编叛逆青年,目标显然不是为推广年青人喜爱的舞蹈和嘻哈文化,而是为实现官员政绩和商业好处 。片中插入一段美国嘻哈元老级人物的采访记载片断,佐证了嘻哈文化一旦与政治/商业联合,就会失去其反抗的实质,沦为基因改革 品。

黄修平的野心不可小觑,采取 群像叙事在多个话题之间游弋:新世代青年对社交媒体的依附 、工厦社区和底层人士的生存状况、嘻哈音乐的实质溯源等等。显然,导演无法全面统筹众多人物的描绘,导致前半段情节过于松散,但是在众多话题之中,地产霸权和年青人价值观的冲突不停 凸显,成为剧情的重心所在。
由此,影片提出了尖利 的问题:幻想 和面包,哪个更主要 ?这群逐渐解脱底层走向体制的青年另有 可能坚持着那份叛逆和激动吗?最后一幕挖土动工典礼上的庆贺舞蹈演化为一场凌乱冲突,具有无比精准的讥讽意味。那是理想遭受破灭 的时刻,也是青年人天然具有保卫 家园土地的热血表示,再联想到最近这两年的事情,无法不让人动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