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听Mott the Hopple版本的《All the young dudes》是在《朱诺》的原声碟里,其时 并不伤风 ,也许是和70年代富丽摇滚有代沟吧。而今天去看《Cemetery Junction》,影片末尾响起这首歌的旋律,前奏那一声声伤心 颓然的拨弦,竟真的流露 出那所谓“一丝末日的情感 ”来。
叫好又叫座的英国影戏 不多,相比那些剧情模式基础类似的好莱坞恋爱 片,《Cemetery Junction》的影响力简直 相对狭小,甚至在英国人自己的影戏 院里,也只能被分派 到较小的4号放映厅,且上座率不高。
此片中文翻译为《陵园路口》,我以为并不贴切。常在英国坐火车旅行的人就会发明,这里有许多被命名为某某Junction的小镇,因为太小,太不起眼,人们甚至懒得给它起个正式的名字,爽性 就叫它“某某路口”。而Cemetery Junction就是这样一个小镇,临近大都会 雷丁,因为邻近 有陵园而得此名。故事很简略,差不多就是一部积极向上版的《皮囊》,三个困顿的少年,都来自工人阶级家庭,不肯 走父辈的老路,对付 自身未来举棋不定,经过一系列的思想折磨,终于决议废弃一切动身去远方,看看更辽阔的世界。
影片宣扬了三种价值观,一是像小痞子布鲁斯那样,在父辈的工场 当一名普通工人,闲暇时光去泡妞喝酒打群架;二是像弗雷迪那样,一心想脱离工人阶级生涯,成为穿西装打领带的保险倾销员,最后赚钱买车买房娶老婆;而最后一种,也是影戏 最终给予肯定的价值观,是像弗雷迪公司老板的女儿朱丽那样,幻想 着成为一名女性摄影师,周游世界,体验各处迥异文化与风情。
英国人是无比闷骚的种族,连拍个影戏 也这样,一定得来点儿黄色笑话,拿他们的社会问题和青少年问题说说事,配乐必需得是六,七十年代的摇滚乐,看得人心坎 萎靡伤感又温情。但《Cemetery Junction》的基调终归是明亮的,并没有像《苏默斯小镇》那样充斥了让人心坎 绞痛的情感 。诚如凯子所言,英国的都会 计划十分良好,那存在于1973年的小镇景致,像是街道,邮局,酒馆,火车站,都与如今相差无几,猜想摄制组在搭配景 时也省了不少钱吧。而影片最令人欢乐的就是有中青二代英伦帅哥拉尔夫.费因斯和马修.古德的亮相,两人各自饰演 了保险公司的老板与高层,一副典范的中产阶级嘴脸,看不起不谙世事的年青人,也不关怀 自己朋友 的生涯与幻想 。朱丽的父亲有整整九年没对妻子为他端上的茶水说声谢谢,而朱丽在为自己的未婚夫端茶时,发明他的反映 与父亲一模一样,这个细微的举措刹那坚定了她与弗雷迪一同流亡 的决心,不要做温室内的花朵,不要做庸碌一生的家庭主妇,要与爱人一起搭火车到远方,即使最终有可能为现实所危害,至少也不后悔当初曾经英勇激动过。
这便是影戏 时时给我们贯注 的“误导人心”的理想主义价值观。即使知道灰女人 和王子婚后不会幸福,却照旧 要义无反顾去接收这样的价值观并对其充斥神往。我了解那样的心境,了解弗雷迪和朱丽看着墙上关于欧洲各地的景致照片,突然 发明世界好大,旅行不仅仅是去临近 的康沃尔郡走走,是真正地漫无目标地动身,去远方找寻心坎 那个还未被挖掘的自我。在一个像Cemetery Junction这样的小镇,这样一个连体面的名字都没有的小镇,神往全世界的风景 与冒险,是何等 浪漫何等 欲罢不能的一件事情。那些困顿的青春,只会在房地产告白 牌上画猥琐涂鸦,只会在Pub和酒会上四处找小妞儿搭讪,或者只会阿谀上级然后向家家户户倾销保险的青春,都在这样一种伟大的神往中烟消云散。当你15岁的时候,你可以毫无忌惮 地喝酒夜不归宿朝经过的美丽女人 吹口哨,可当你25岁的时候还在做相似的事情,就显得有些神经病了。
很喜欢布鲁斯在夜店里与一名黑人女子跳舞的场面,小伙子身体消瘦颀长,喇叭裤和束在外头的粗皮带显露出专属于七十年代的颓丧美感,最后他朝那个口不择言的男子狠揍一拳,其时 我心里便咯噔一下,想,完了,没happy ending了,三个少年无法像商定 的那样出门旅行了。幸好我的料想过错,三个少年虽然没能一同旅行,但都各自寻到生涯的真谛。布鲁斯找回了与父亲的温情,斯诺克找到了正经的恋爱关系,而弗雷迪则与心爱的女人 一起乘火车上路。这部戏算是导演瑞奇.热维斯的半自传影戏 ,他也来自同一个小镇,果不其然,在查找这位导演的资料时,诞生地一栏赫然写着雷丁,而不是Cemetery Junction。我想瑞奇一定也了解那种心境,那种看着贴了满墙的外部世界的景致时欲罢不能的心境。Cemetery Junction是一个起点,也将会是一个终点,你从这里动身,看遍了世界,多年后终于回抵家 乡,发明寻觅多时的自己已被塑造成完满的形象,站在当年动身的月台上,朝你扬起一抹微笑。